急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症状上有什么区别(骨髓炎算不算大病)

摘要: 急性骨髓炎与慢性骨髓炎在症状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起病速度、疼痛特征、全身反应及影像学表现四个方面。急性骨髓炎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局部剧痛和皮肤红肿;慢性骨髓炎病程迁延,以反复流脓、...

急性骨髓炎与慢性骨髓炎在症状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起病速度、疼痛特征、全身反应及影像学表现四个方面。急性骨髓炎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局部剧痛和皮肤红肿;慢性骨髓炎病程迁延,以反复流脓、死骨形成为特征。

1、起病速度:

急性骨髓炎发病通常在24-48小时内迅速进展,患者多能明确描述疼痛起始时间。细菌通过血行播散或外伤直接侵入骨髓腔后,炎症反应急剧发生。慢性骨髓炎起病隐匿,多由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转化而来,病程超过6周,患者往往无法准确回忆初期症状出现时间。

2、疼痛特征:

急性期呈现持续性搏动性疼痛,夜间加重且镇痛药难以缓解,患肢拒动。慢性期疼痛呈间歇性钝痛,活动后加剧,静止时可减轻,部分患者伴随窦道形成时疼痛反而缓解。

3、全身反应:

急性骨髓炎伴随39℃以上高热、寒战等明显中毒症状,儿童可能出现抽搐。慢性期通常无发热或仅低热,但长期消耗可导致贫血、消瘦等全身衰竭表现。

4、局部体征:

急性期患处皮肤发亮、温度升高,压痛局限且剧烈,可能触及波动感。慢性期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增厚,可见反复破溃的窦道口,按压时有脓液或死骨碎片排出。

5、影像学差异:

急性期X线早期仅显示软组织肿胀,2周后出现虫蚀样骨破坏。慢性期X线可见死骨空腔、骨包壳形成,CT能清晰显示死骨分离。核素扫描在急性期呈明显浓聚,慢性期则显示病灶周边代谢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