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深的儿子(国民党后代)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将门无懦夫。历史上涌现过不少战功赫赫的父亲,他们的后代也继承上辈的优良传统,创造出优秀的业绩。上世纪初中国遭遇前所未有之巨变,无数仁人志士投笔从戎,为民族、为国家奋斗终生。他们经历过无数的硝烟与战火,抛洒过数不清的汗水和热血,最终成长为新中国的一代名将和奠基人。他们的后代也选择子承父业,报效祖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比如建国后有一对父子都成为副国级领导干部,那就是李济深和李沛瑶父子。
李济深,广西梧州龙圩区大坡镇料神村人,他早年读书时成绩突出,被保送参加科举,但未取得功名,18岁那年,清廷以兴办新式军队作为改革旧政的内容,在黄埔创办两广陆军中学,李济深位居榜首选送到校学习,他在两广陆中毕业之后,分配在广东新军做见习官。新军有一模范营,后改称学兵营,他被派做排长。不到一年,进入讲武学堂继续学习。
1909年,李济深已24岁。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虽然没有加入同盟会,但青年军人的一腔热血总是在沸腾着,暗中参加了不少革命活动,比如与陆军大学师生准备破坏保定附近浏河的铁路桥,以阻止清兵南下镇压起义军等,得到了上级的赏识,随后担任粤军第一师司令部参谋长。不久后,升任粤军第一师师长,1925年,在粤军队被改组后,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晋级为上将。
李济深在国军军政界有着极高的声望,有个说法是“全国陆军皆后学,两粤名将尽门生”。那个时代,李济深虽不愿与我党为敌,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还是被卷入了反革命潮流,对革命人士和群众砍下了屠刀。后来他为调解蒋桂两系的矛盾,李济深亲自前往南京劝蒋不要打内战,结果被软禁在南京汤山。直到 “918”事变之后,李济深才被释放,从此他走上了反蒋的道路,发动福建事迹等,但没有成功。
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李济深在香港公开打出反蒋旗帜,号召国民党内“每一个对国家负有责任感的人”,都应勇敢地站出来“改正党内反动派的错误政策”,在国内外激起千层浪,李济深等组建民革,发动了一系列旨在分化瓦解国民党、推翻独裁统治的活动。他先后发表《巩固统一战线,粉碎和平阴谋》、《反抗凶残的掠夺》等文章,揭露蒋介石独裁政府罪行,号召人民坚决起来斗争。
鉴于李济深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过很多贡献,建国后,成为党真诚朋友他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官至副国级。李济深一生共有7子9女,其中第五个儿子李沛瑶的成就最高,和父亲一样官至副国级。
李沛瑶,1933年6月1日生于香港,他自小受父亲的熏陶,不但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而且把接受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特殊的家庭背景,影响了李沛瑶的一生。李沛瑶是李济深的第五个儿子,但按照家乡的习惯,算上叔伯兄弟,他排行第八,因此弟妹们都称呼他八哥。
李沛瑶出生的时候,正是父亲李济深正忙于组织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和对日不抵抗政策的活动,他的童年主要是在母亲双秀清的呵护下度过,他的母亲是满族旗人,没受过什么教育,但却继承了女子善良开通、勇于担当的性格。这对李沛瑶兄弟姊妹的成长与性格形成,无疑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可惜,她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去世了,未能和丈夫子女一同回到大陆。
新中国成立后,李沛瑶兄妹跟着任副主席的父亲来到北京,先是进入著名的汇文中学读书,在这所中学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老师和同学们看来,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是个温文尔雅、兴趣广泛的少年。这些兴趣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baidianfeng365.com/bdf/22735.html发布于 2023-12-2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白癜风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