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朴(顾朴墓)

摘要: 017年3月,河南太康一处下水道工地,围观的人群中突然扑出来一个人嚎啕大哭,声称:对不起祖先。这样的状况一时间也让围观的其他群众都摸不着头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的太康商...

017年3月,河南太康一处下水道工地,围观的人群中突然扑出来一个人嚎啕大哭,声称:对不起祖先。这样的状况一时间也让围观的其他群众都摸不着头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时的太康商贸聚集港为了做好商贸服务,正在让工人们开挖下水道。结果,驾驶挖掘机的师傅才挖了不到四分之一的工程,就突然发现了异样:本来遍是泥土的地面居然挖出来了几块砖头。按理说,砖头倒也不只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可是这些砖头却偏偏是古代的青砖。

就在工人们还在议论时,挖掘机继续开挖下居然又挖出了一块写满了文字的古代石碑。此时,就连工人们也在猜测下水道里有古墓,现场的其他群众更是将工地围了个水泄不通。很快,“下水道里发现古墓的消息”宛如穿云箭,迅速传遍了整个县城,自然也引来了考古队的关注。

专家们在按照惯例拉好布防后,开始观察眼前的古墓:规模不大,不太起眼,而且已经被积水所淹没。考虑到墓中满是积水,专家们只能先用抽水泵将积水尽数抽出,然后一边加固工事,为后续的发掘做准备。

就这样,在经过连续近一星期的奋战后,古墓里的景象逐渐展现在考古队的面前,陪葬品和棺椁也被小心翼翼地抬到地面上。

这座古墓的墓冢为圆锥形,高达到6米,而底部则有十几平方米。从过去的考古经验来看,这样的构造能够较大程度隔绝地下水的渗透,但这个墓又为何满是积水呢?

考古队推测,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古墓的构造逐渐失去了原有功能,又或者是因为当地发生过某种灾害,导致土层发现变化,从而使地下水淹没了墓主人的尸身。

与大家的认知或许有几分不同,古尸在被完全浸没下反而不容易腐烂,尸身保存得极为完好。这大概也是考古界里盛传的“干千年,湿万年”的道理。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古墓虽然没有长沙马王堆古墓那么豪华,但尸身保存之完整却不逊色于大名鼎鼎的“辛追夫人”。

不过,虽然尸身非常难得,但古墓里的随葬品却没有那么奢华。虽然墓中也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玉器、金器和瓷器,但以古代眼光看却并不昂贵,想来是因为朱元璋、朱棣等明朝前几任皇帝均要求官员要薄葬有关。

那么,这个神秘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何人呢?

据墓中出土的石碑来看,墓主人顾朴在明朝朝廷担任右都御史,也算是要职了。不仅如此,他的祖父顾佐更是在永乐年间担任要职,与朱棣的关系极为密切,可谓大名鼎鼎。

顾佐本是建文年间的进士,但还未受到重用,皇宫里的统治者就变成了朱棣。

朱棣毕竟有“得位不正”之嫌,也担心其他人这样对他,因此很注重监察百官,自然也就信任刚正不阿、喜欢独处的顾佐,先后任命他为应天府尹、御史等。

而顾佐倒是对得起自己的抱负,处理事情来绝不徇私,也敢于和不公行为斗争,以至于有了个“明朝包拯”的称呼。

令人唏嘘的是,当顾朴的尸骨被人从棺椁中取出时,围观的群众中却突然冲出来了一个人,他冲过布防,扶在棺木前嚎啕大哭,直言对不起先祖。

原来,这个已有一定岁数的中年人看到祖先未能继续安息,自然悲郁不已,而在场其他顾氏后人掩面而泣者不在少数。

待众人情绪平息后,有顾氏后人提到了《顾氏家谱》中祖先在去世前曾经留下了一句话并代代传承至今:大抵是要求子孙后代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还要求他们要团结。

想来也是因为如此,如今当地依然有着人丁兴旺的顾家后人。这大概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吧。

不过,顾氏后人终究还是等来了好消息,据说古墓在研究完后,会再次将墓主人的尸骨进行妥善的安葬。

只不过,这件事情虽然了结,但关于如何看待考古却依然有不同的声音,也期待未来能有更高明的科技来解决这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