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红旗谱(看电影学党史)

摘要: 影片简介《红旗谱》是现代作家梁斌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版时间1957年。《红旗谱》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冀中地区“反割头税”斗争和保...

影片简介

《红旗谱》是现代作家梁斌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版时间1957年。《红旗谱》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冀中地区“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生爱国运动,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到“九·一八”事变时期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

电影《红旗谱》根据梁斌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凌子风执导,崔嵬主演,于1960年6月上映。

看电影学党史 | 只有走革命道路 受苦农民才能真正翻身


新中国文学当之无愧的“里程碑”

梁斌(1914—1996年),原名梁维周。1927年加入共青团,后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后来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开始文学创作。1953年,梁斌调回河北工作,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致力于创作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写作,每天写作十几个小时,最后完成了《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

《红旗谱》自1957年出版以来,很快便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当时文艺界的一些领导人将其誉为“全国第一部优秀作品”,茅盾更是把它看作是新中国文学当之无愧的“里程碑”。

《红旗谱》通过冀中大地上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形象的塑造,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感人至深的英雄谱系,艺术地概括了中国近、现代农民的斗争道路。朱老巩、严老祥是小说塑造的第一代农民形象,他们是中国农民传统性格的化身,嫉恶如仇,遇到不平揭竿而起,赤膊上阵。朱老忠、严志和是第二代农民形象,他们是从自发反抗走向自觉革命的一代农民,他们一方面继承了父辈身上嫉恶如仇、豪爽仗义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他们具有了比父辈们更高的思想境界。运涛、江涛等是第三代农民形象,在他们身上,既流淌着父辈们反抗精神的血液,又注入了无产阶级崭新的生命因子,并以他们身上新鲜的生命活力去影响父辈们,一经投身革命,便成为坚定不移的革命者。

作者在序幕中浓墨重彩所描绘的“朱老巩大闹柳树林”的故事就不单是为农民朱严两家与地主冯家的世代矛盾作铺垫,作者更倾向于把它作为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反抗斗争及命运的缩影。朱老巩手抡铡刀力护古钟的壮举使他成为一代农民英雄,但又只是一个草莽英雄,他像中国历史上无数揭竿而起的农民一样,虽然惊天动地,但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说,“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对于《红旗谱》的情节而言是第一个故事,而对于几千年的农民起义英雄来说是最后一个故事。

它形象地说明了即使像朱老巩这样最勇敢的农民,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凭个人的单枪匹马,其结局只能是一幕惨烈的悲剧。所以,当以朱老忠为代表的农民一经找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便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从此,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全新的斗争。

看电影学党史 | 只有走革命道路 受苦农民才能真正翻身


看电影学党史 | 只有走革命道路 受苦农民才能真正翻身


看电影学党史 | 只有走革命道路 受苦农民才能真正翻身


▲《红旗谱》通过冀中大地上的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形象的塑造,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感人至深的英雄谱系。

最早计划拍摄成三集电影

最先拟将小说《红旗谱》搬上银幕的是天津电影制片厂,该厂1958年6月筹建之初就将具有本土特色的小说《红旗谱》作为“开锣大戏”,邀请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编剧胡苏改编剧本,导演则聘请曾执导过《中华女儿》《母亲》等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北影厂导演凌子风。鉴于天津电影制片厂成立不久,条件不足,陈荒煤提出以北影为主,由北影与天影联合摄制。北影厂厂长汪洋与天津厂达成合作协议,并动员凌子风返回北影。

胡苏的改编本出炉后,北影厂专门组织研究讨论后认为胡苏的剧本把小说改编成三集的电影计划过大,还是应改编成一部电影,让故事集中一些,并要求将故事结束于反割头税的胜利上。受命修改剧本的凌子风反复研读原作,前后看了七遍,又特地找来北影的另一位编剧海默一起研究,由海默执笔。

小说人物众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改编者们按电影样式要求,撷取以朱严两家为代表的农民群体与恶霸地主代表人物冯兰池之间的阶级矛盾这一主线,将朱老忠的性格发展作为艺术形象的核心,以其从自发反抗走向自觉革命的过程贯穿全片,形成戏剧情节和发展纽带,集中再现大革命前后北方农村高涨的革命斗争状况,彰显小说所揭示的农民命运、前途及其斗争历史经验的主题。

向河北省话剧团“取经”

在确定朱老巩、朱老忠父子的扮演者时,为使人物形象具有延续性,凌子风决定父子由同一演员担当。其中,朱老忠一角塑造的好坏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尽管有很多人自荐,但凌子风属意于曾主演《宋景诗》的崔嵬。其原因除了崔嵬的艺术功力,还由于他在战争年代曾长期战斗在滹沱河两岸,符合凌子风挑选演员所看重的有河北农村生活经历的要求。

为拍摄该片,崔嵬到率先排演话剧《红旗谱》的河北省话剧团“取经”,随后便向凌子风推荐了话剧版导演兼严志和扮演者蔡松龄和话剧版的编剧兼朱老明的扮演者村里。

该片中冯兰池一角,从青年演到老年,时间跨度大。其扮演者葛存壮当时只有29岁,从艺以来一直做群众演员,但曾两度与他合作的凌子风看出他的表演潜力,起用他担任反一号。

蔡松龄对自己在片中所演的严志和潜心钻研,重读小说及相关资料,从“严志和就是一头土生土长,从未离开家乡沃土的耕牛”的评价中受到启发,翻阅深入生活时所写的手记,分析人物性格,把握角色忍气吞声、懦弱怕事和碌碡压不出个屁来的基本特征。

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副主席袁文殊认为,严志和这个角色在分量上的比重比朱老忠小得多,在艺术上的成就却比朱老忠要大,从头至尾有起伏、有变化、有发展,但又始终保持着他的个性特征。